——延安大學咸陽醫(yī)院心血管病院冠脈介入團隊應用AGT技術開通高難度CTO
2021年9月26日延安大學咸陽醫(yī)院心血管內科二病區(qū)成功應用AGT技術完成本院第一例復雜CTO手術。
患者68歲男性,2021年1月22日因“心絞痛”在我院行冠脈造影提示右冠狀動脈近段100%閉塞,左冠前降支中段99%狹窄,于前降支近中段植入支架2枚,擬行二次PCI術,完成完全血運重建。
2021年9月 15日患者再次血運重建術中在微導管輔助下嘗試GAIA3、PILOT200指引導絲均未能通過閉塞病變處,手術失敗。術后吳棟梁院長及左梅主任介入團隊反復閱片,認為患者有心肌缺血癥狀,右冠發(fā)育粗大,左冠逆向側支良好,首先有開通右冠閉塞血管的必要,其次患者正向嘗試失敗的原因分析與患者右冠近段閉塞段長、閉塞入口不清同時伴有鈣化有關,根據(jù)冠脈造影的影像學特點,患者采用正向ADR(主動內膜下重回真腔技術)及逆向技術還是有手術成功的機會。向患者及家屬反復溝通病情,取得了家屬及患者的理解和支持,決定再次嘗試。
2021年9月26日秋雨綿綿,患者雙側指引導管造影示:如圖1。
圖1:右冠近段閉塞,前降支-穿膈支-后降支側枝循環(huán)形成CCI級,J-CTO評分4分-高難度CTO病變。
正向135cm1.8F微導管支持下再次嘗試GAIA3、PILOT200仍失敗,立即逆向送入150cm1.8F微導管至前降支遠端,SION導絲塑小彎進入預先選擇的間膈支,且順利通過間隔支至右冠閉塞段遠端,微導管亦順利跟進至右冠閉塞段內。此時,逆向導絲如何進入正向導管內成為手術難題,既往多數(shù)病人皆因此而手術失敗。此時手術團隊利用AGT技術,正向指引導管內送入Guidezilla延長導管“出門迎客”,逆向微導管順利進入正向延長導管,此過程歷時約3分鐘,至此預示手術基本成功,右冠成功開通。整個手術耗時70分鐘,造影劑量150ml。
圖2 AGT技術—正向Guidezilla延長導管成功迎接逆向微導管
何為CTO病變?CTO是指冠狀動脈閉塞3個月以上的病變,約占所有介入治療的15-20%。由于閉塞時間長,且經常合并鈣化、迂曲,所以難度大,成功開通率低,一直是介入醫(yī)師最具挑戰(zhàn)的病變,被稱為冠脈介入需要攻克的“最后堡壘”。目前開通CTO常用技術有正向、ADR、逆向技術。其中逆向技術失敗多為逆向導絲不能進入正向微導管。2018年我國葛均波院士首次在國際上提出AGT技術(Active greeting technique 主動迎接技術),大大的提高了CTO逆向技術手術成功率。何為AGT技術?打個比方,我們請遠方客人到我家來做客,他不認識路,那么你告訴他,你下了高速,往前走200米,再右轉,右轉看了紅綠燈再左轉。他走著走著就走迷糊了,對吧。你不如干脆叫你兒子到門口、或到高速公路出口的地方,開個車領著他,領進來嘛。Guidezilla延長導管主動進入閉塞段內,迎接逆向微導管進入,大大提高了逆向導絲進入正向微導管的機率。
面對復雜多樣的CTO病變,手術醫(yī)生能應用前向技術,較為簡單的完成手術,給患者帶來的創(chuàng)傷越少,應用造影劑越少,才是最佳的。通過今天的這臺手術,我們想傳遞這樣的一個理念,手術過程中應該根據(jù)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,在目前對CTO介入治療的認知的基礎上做出最優(yōu)的選擇。
供稿供圖:辛 浩 左 梅
編輯:宣傳部 成淑平
校對:宣傳部 李釗